
●大湾区艺术节观察②杜德配资
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接近尾声。回顾过去一个月,这场盛大的艺术嘉年华,席卷了这片开放程度和经济活力走在全国前列的区域。
从星光熠熠的大剧院到创意迸发的小剧场,从经典传承到先锋探索,一场场文艺盛宴接连上演,不仅点燃了大湾区市民的观演热情,更展示了大湾区文化生态的独特优势与深层潜力。
演交会现场,汇聚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演艺机构。
这场艺术节,不仅是节目的集中展演,更成为观察大湾区文化凝聚力、创新力与产业活力的重要窗口。
观演热潮涌动
大小舞台共绘艺术盛景
艺术节期间,大湾区观演氛围空前热烈,“跨城追戏”已成为众多文艺爱好者的新常态。
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大湾区各城市紧密相连,使得追逐心仪的剧目变得如同城内通勤般简单。“下午深圳看《万尼亚舅舅》,晚上广州大剧院追男版《天鹅湖》。”社交平台上,各种攻略层出不穷。
这种“跨城”模式,不仅反映了大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文化需求和审美追求,更凸显了大湾区“一小时生活圈”带来的文化消费同城化趋势。艺术正以强大的凝聚力塑造着大湾区人的共同文化生活。
大剧场星光璀璨,经典与国际名团交相辉映。
重量级剧目与国际顶尖艺术院团的加盟,屡次将艺术节推向高潮。中国国家话剧院经典话剧《四世同堂》在广州大剧院连演两场,主演段奕宏、邢佳栋与导演田沁鑫的深厚功力,让这部“平民史诗”深深打动岭南观众。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携国宝级话剧《叶甫盖尼·奥涅金》与《万尼亚舅舅》首次到访华南,其独特的俄式美学和精湛表演征服了深圳观众,连著名演员张国立也现身观演并赞叹“太棒了,久久不能平静”。此外,希腊国家歌剧院首次来华献演《茶花女》,法国现象级音乐剧《莫里哀》在深圳开启中国首演,马修·伯恩版芭蕾舞《天鹅湖》惊艳广州……国际顶级院团的纷至沓来,充分彰显了大湾区作为国际演艺目的地的强大吸引力。
中国国家话剧院经典话剧《四世同堂》。
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国宝级话剧《叶甫盖尼·奥涅金》。
小剧场活力迸发,新锐力量与“演艺新空间”破土而出。
与大剧场的恢弘相呼应,遍布大湾区各城市的“小剧场”与“演艺新空间”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“城市新引力”。它们体量小、形态活,更易于实验与互动。
沪产独角戏《年龄是一种感觉》在广州上演,每场由观众随机抽取6个故事组成的“盲盒”模式,颠覆了传统观演关系,提前半个月票已售罄。原创小剧场音乐剧《喜欢你》融合潮汕英歌舞和粤语文化,不仅在广州塔小剧场连演多场,更吸引了外地观众专程赴穗观演。
沪产独角戏《年龄是一种感觉》在广州上演。
这些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,不仅是演出场地,更是创意孵化、青年艺术人才成长以及文旅商融合的沃土,形成了与大剧场互补共生的良好生态。
方言优势凸显
岭南文化自信绽放
本届艺术节的舞台上,不仅舞剧《咏春》、音乐剧《喜欢你》、粤剧《红头巾》《最是女儿香》等本土原创剧目充满岭南文化特色,粤语等方言在艺术创作中的创造性运用,也成为本届艺术节一大亮点。
“粤味”破圈,本土语汇焕发新生。
上海头部音乐剧厂牌缪时客将其悬疑推理音乐剧《小说》改编为粤语版,在广州南方剧院进行全国首演,完成了一次“沪上经典+岭南语汇”的成功碰撞。该剧邀请金牌作词人岑伟宗操刀粤语歌词,巧用粤语口语化表达与押韵技巧,让台词与唱段兼具叙事张力与情感温度。
今年以来,香港粤语话剧《Skylight天色》、音乐剧《大状王》等在湾区及全国巡演时,北方观众更是主动要求“保留粤语、加字幕”,希望看到原汁原味的作品。由此可见,粤语独特的音乐性和文化底蕴,正从过去惯性认为的传播“阻碍”,转变为独特的差异化竞争力。

《霸王别姬》。
传统“守正创新”,大湾区成为“破圈试验场”。
艺术节期间,戏曲名家羊城论道,金句频出,共同探讨传统艺术的“守”与“破”。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携沉浸式小剧场豫剧《程婴救孤》《清风亭上》到访大湾区,创新加入“喷空”互动和走入观众席的表演形式,令人耳目一新。京剧名家史依弘携《霸王别姬》《锁麟囊》赴岭南之约,佛山大剧院加开三楼仍一票难求,演出中更巧妙融入“憨居居,食煎堆”等粤语梗,引发观众会心大笑与热烈反响。粤剧名家曾小敏在大湾区艺术节艺术讲堂中,以戏曲电影《白蛇传·情》《谯国夫人》取得突破的成功实践为例,道出了她的破圈箴言:“破圈首先要打破自身的‘舒适圈’。”

曾小敏。
产业前景开阔
演交会与小剧场驱动新生态
艺术节的繁荣,不仅在于台前的光彩,更依赖于幕后健全的产业生态和市场体系的支撑。
第16届中国(广州)国际演艺交易会作为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,以“丝路艺脉 湾区和鸣”为主题,汇聚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演艺机构,近400台剧目参展。开幕式上,多项签约达成,如舞剧《黄飞鸿》合作意向、舞剧《英歌》东南亚巡演意向等,显示了大湾区演艺“走出去”与“引进来”的双向繁荣。

演交会上,舞剧《英歌》签约确定东南亚巡演意向。
尤为引人注目的是“中演票+”数智平台的签约。该平台将由中演科技服务(广州)有限公司与腾讯云共同开发推出,致力于打通演出票务、艺术活动预约、文创衍生品购买等环节,构建连接观众、剧院与内容的数字纽带,旨在改变传统演艺行业营收模式单一、用户触达浅层等痛点,推动演艺产业向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文化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小剧场的蓬勃发展,是一种新兴的市场业态和消费趋势。位于越秀区竹丝岗二马路的竹丝岗小剧场,由广东省话剧院的旧排练场改造而成,自2023年重启以来已实现常态化运营,不仅孵化出多部小剧场佳作,更连续举办两届“广东黑匣子戏剧周”,成为展现实验性、创新性作品的重要平台。
“大湾区演艺新业态的活力,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热度。”广东省话剧院院长鞠月斌介绍,通过推出粤语话剧、戏曲小剧场等多元剧目,竹丝岗小剧场各类演出的平均上座率高达95%,充分印证了优质文化供给对激发观演需求的强大拉动作用。
演交会展位现场。
为抢滩“演艺经济”新风口,广东省今年5月重磅出台《关于推动广东演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》;广州、深圳也相继公布演艺新空间认定与行业标准。多措并举下,广东小剧场有望凭借灵活的业态、强大的内容创新力和对年轻观众的高黏性,开辟大湾区演艺产业的“新蓝海”。
当“跨城追戏”成为生活常态,当“粤味”创作自信登场并成功破圈,当数智平台与小剧场开拓产业市场新疆域,大湾区艺术节的艺术之光,不仅照亮舞台,更照亮了“人文湾区”建设的前行之路。
南方+记者 王涵琦杜德配资
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